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写作 > 心得体会

参加研讨会心得体会

时间:2024-12-08 14:11:12
参加研讨会心得体会

参加研讨会心得体会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参加研讨会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参加研讨会心得体会1

20xx年4月15日,我参加了在泗县一中举办的高三数学研讨会。

会议的主要内容是:

1、观摩试卷讲评课、专题复习课;

2、解读20xx届新课程高考数学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

3、20xx届皖北协作区联考数学科试卷分析;

4、结合考试说明,解析20xx届全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理科数学试题命题思路;

5、提高高三数学教学效率及备考质量的经验介绍;通过此次研讨我有这么几点收获。

一、解读考纲,及考试说明为我们今年的高考指明方向。

高中新课标数学情况分析:高考考试大纲,出现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

1、体现新课标的理念,重视考查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考查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对应用意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力度。

2、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教学活动经验、基本数学思想的考查,重视对数学本质的考查;在重视对演绎推理能力考查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对归纳推理能力的考查;注重把握数学知识和能力的结合、常规题与创新题的比例等方面做出很好的探索。

3、高考大纲的要求,必修五个模块与选修Ⅰ(文科),选修Ⅱ(理科)为考查主体,函数、几何、运算、算法、应用、统计和概率等主要脉络,注重通性通法的考查,淡化特殊技巧,关注考生对中学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数学的思想和方法的掌握程度,注意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考查;强调试题背景,阅读量加大,加强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对如算法、概率统计等新增内容,自始至终坚持重点考查,考查范围和难度逐渐递升。

4、试卷的特点:总体上,立足基础,努力创新,拓展能力,追求发展;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重视数学通性通法的考查;重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考查;“把关题”也淡化技巧。

二、泗县一中的老师为我们指出二轮复习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明确“主体”,突出重点

第二轮复习,教师必须明确重点,对高考“考什么”,“怎样考”,应了若指掌、只有这样,才能讲课讲透,讲练到位,以下列举各章节的重点,供我们参考的。

1、函数与不等式(主体)、代数以函数为主干,不等式与函数的'结合是“热点’”。

(1)关于函数性质、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常以三角函数为载体)、对称性及反函数等处处可考、常以具体函数,结合图象的几何直观展开,有时作适当抽象。

(2)关于一元二次函数,是重中之重,有关性质及应用的训练要深入、广泛、函数值域(最值),以二次函数或转化为二次函数的值域,待别是含参变量的二次函数值域研究为重点;方法以突出配方、换元和基本不等式法为重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与讨论,一元二次不等式解的讨论二次曲线交点问题,都与一元二次函数,息息相关,在训练中应占较大比重。

(3)关于不等式证明、与函数联系的不等式证明”,与数列联系结合数学归纳法是重点。方法要突出比较法和利用基本不等式的公式法、对于放缩法虽不是高考重点,区历年考题中都或多或少用到放缩法,放掌握几种简单地放缩技巧是必要的。

(4)关于解不等式。以熟练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可化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综合题型为目标,突出灵活转化,突出分类讨论。

2、数列(主体)、以等差、等比两种基本数列为载体考查数列的通项、求和、汲限等为重点、关于抽象数列(用违推关系给出的),并练界限要分明,只限定在“归纳一证明”之类、

3、三角(非主体)、“调整意见”“对和差化积、积化和差的8个公式,不要求记忆”、和两年高考试题采取了绘出公式的解题模式,考题难度不降、训练中要抓基本公式的熟练运用,突出正用、逆用和变式用一

4、复数(非主体)、高考必考题,题型、方法、难度等达到教材水准即可。

5、立体几何(主体)、

突出“空间”、“立体”、即把线段、线面、面面的位置关系考查置于某几何体的情景中。几何体以棱柱、棱锥为重点、棱柱中又以三棱柱、正方体为重点;棱锥以一条侧棱或一个侧面垂直于展面为重点,棱柱和棱锥的结合体也要重视、位置关系以判断或证明垂直为重点,突出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的灵活运用。空间角以二面角为重点,强化三垂线定理定角法。空间距以点面距、线面距为重点,二者结合尤为重要、等积转化、等距转化是最常用方法。

面积、体积计算,解答题涉及棱锥(特别是三棱锥)居多、因为三棱锥体积求法灵活,思路宽广。

6、解析几何(主体)、

以基本性质、基本运算为目标、客观题照顾面,解答题应综合,突出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交点、弦长、轨迹等,突出与函数的联系、

(二)教师要研究高考,科学安排

近几年,高考数学试题稳中有变,变中求新、其特点是:稳以基础为主体,变以选拔为导向,能力离“灵活”之中、鉴于此,复习安排要做到:

1、客观题要加强速度和正确率的强化训练。高考采取了客观题(选择与填空)减少运算量、降低难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完成解答题,充分发挥选拔功能的敞法。这就需要第二轮复习要在速度,准确率上下功夫。定时定量训练每周至少1次,总量不得少于8次,达到大部分学生一节课完成,“优秀生”用30-35分钟完成,失分不多于2个题目分的目标。题目设计,数形结合(4-5个),组合选(2-3个),“估算”或特值法(2-3个)。

2、突出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就是能力” 。高考试题总体分析来看,基础性强了,但能力要求不低,其加强能力考查的途径之一就是提高知识的灵活运用、让“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硬套模式”的下去,让重视分析、注重选法、思维灵活、学习潜力大的“上来” 。

3、突出学生阅读分析能力训练。试题叙述较长,部分学生就摸不着头脑,抓不住关键,从而束手无策。这在应用题中较为普遍,其原因就是阅读分析能力低。解决的途径是,让学生自己读题、审题、作图、设图,强化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解题中的指导性,强化变式,引导学生认识“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另外,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一些阅读材料,如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题,利用所给信息解题等。

4、要训练学生的规范答题,以提高得分。

(三)克服五种偏向

1、克服难题过多,起点过高、复习集中几个难点,讲练耗时过多,不但基础没夯实,而且能力也上不去。

2、克服速度过快、内容多,时间短,未做先讲或讲而不做,一知半解,题目虽练习,却仍不会做。

3、克服只练不讲、教师不选范例、不指导、忙于选题刻印、

4、克服照抄照搬、对外来资料、试题,不加选择,整套搬用,题目重复、针对性不强。

5、克服高原现象、第二轮复习“大考”、“小考”不断,次数过多,难度偏大,成绩不理想;形成了心理障碍;或量大题不难,学生忙于应付,被动做题,兴趣下降,思维呆滞。

以上是我这次研讨会的收获,写出来与同科教师分享。

参加研讨会心得体会2

我于20xx年3月3日、4日两天参加了淮北市全国小学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听了专家和名师的课,感受颇丰,受益匪浅。下面,我从两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关于朗读

在新课标实验稿里,就强调了朗读在小学语文课里的重要作用,一些教学论著也阐述了朗读的作用及方法。但实际的语文课上,还是鲜有学生的朗朗书声,老师的指导也是蜻蜓点水。由此,导致了学生整体朗读水平不高,不会读书者更是大有人在。学生书都不会读,更别说表达等语文能力了。

听了于永正和贾志敏两位名师的课,让人如沐春风,心头豁然开朗!对,语文课就是这样上的,朗读教学就该这样进行。

两位名师都是用了一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朗读,指导学生朗读。反观我们平时的语文课,两课时的教学内容,谁又能用一节课来引领学生读书呢?更重要的是,这些名师的课中,看不出机械的读书,重复无用的读书。在不着痕迹中,让生愿读,乐读,会读,把读书当做一种享受。这样一节课读下来,还有什么课文内容学生不懂呢?如于永正老师在教学《爱如茉莉》一课时,于老师先自己范读课文,读得是惟妙惟肖,博得听课教师阵阵掌声。读完后,于老师道:“朗读要读得自然,读谁像谁。”之后,找学生上前和他进行表演读。一同学演读女儿,于老师演读妈妈。在表演中,学生演读得不到位,于老师又进行指导。结果,两人表演得声情并茂。后来又互换角色演读,效果同样很好。下面的学生看着、听着、享受着,在享受的过程中,学会了朗读。

而在指导病房里妈妈说的一段话时,于老师引导:“病很重的人是怎样的?”结果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角色。于老师在这一节课的朗读指导中,真正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使学生朗读做到了“读谁像谁”。

而贾志敏老师的课,更是强调了读书的三个标准:正确、流利、有感情。说着简单,但在平时的语文课中,能理解这三个标准并能做到少有。听力贾志敏老师的这节课,我才真正理解了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读书标准的含义。贾老师引用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小孩读书就像说话,这才是读书”诠释了这三个标准。回头想想我们听过的课,我们自己上过的课,有多少做到了指导学生读书像说话?

在教学中,贾老师由指导学生读词开始,就要求学生干净利落地读词,为下面指导朗读文章打下基础。针对学生读不好书的情况下(学生读书时老是有拖音的现象,不像平时的说话),贾老师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贾老师自己范读,引读,指导学生反复读,直到学生熟能成诵,彻底教会了学生朗读,使学生做到了读书像说话。

于永正和贾志敏两位名师的课,都教会了学生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由此可见,老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朗读,老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书读好了,读透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关于“教语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平时都是认为自己是教语文的。但参加了这么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我就不这么认为了。因为我们平时的课堂是在“教课文”,而不是在“教语文”。

什么是“教课文”?什么是“教语文”?名师的课堂教学和理论讲座给了我们很好的解释。“教课文”所解决的问题是: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内容,组织学生分析课文,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教语文”重在引导学生认好字,写好字,读好书,积累运用好语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

正像于永正老师所说“忘掉课文内容和老师的分析,剩下的就是所学到的”。但是,反观我们的语文教育留给了学生什么呢?是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重点词句的含义,是课文内容的重复如果把这些都忘掉,学生还有什么呢?著名专家吴忠豪说:“教师读文本的深度解读对学生不一定有好处,课堂里,而是要组织学生进行情景应用。”

如何做到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美丽转身呢?吴忠豪教授引用了新课标里的五个关键词:运用、积累、方法、实践、读书,对如何去真正的“教语文”,培养学生的能力,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这次观摩研讨会里几位名师的课堂教学,也正是围绕着这五个关键词来组织教学的。他们的课,让我真正明白了什么是语文课,明白了如何去教语文!

一天半的时间,十二课时的教学研讨,让我感到意犹未尽。名师们的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修定后的课标精神。正如课标所写“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他们的教学,给我们指明了以后语文教学的方向!我们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只有这样,老师和学生才会沉浸于语文课堂的快乐之中。

《参加研讨会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