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1《认识人民币》是在人教版第二册的教学内容。对于“人民币”学生都再熟悉不过了,对于它的用途,更不用我们去讲。在上这个单元之前,本以为课会很好上的,但是上了之后,我感到好难好难,完成得还不是很顺利。这让我思考了许久,为什么呢?总结了原因,有以下几点:
1、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对于1元的人民币比较熟悉,但对于面值大的人民币,孩子们接触的太少了,有些孩子认知出现了混乱,如:2元与2角辨认不清楚。孩子们经过观察、比较终于能很快辨认了,非常高兴。因为面值比较大,不便于老师为学生准备学具,见不到真人民币,一切都变的抽象了,因而给后面的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转换带来困难。当然我也准备了真的人民币。可效果不是很好,因为人民币太小,太少,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看的很仔细。
2、在人民币兑换这个环节上,我是通过让他们利用自己的学具换出老师所说的多少人民币或是怎样拿这些钱,如:4元3角、50元、80元6角等。但是在这个环节上,学生的学具又小又多,十分的杂乱,使得整个课堂的纪律有些难以控制。40几位学生的差距也很大,优生早就换好,可差生半天都找不到所要用的人民币。如何让优生和差生都能很快的兑换出人民币呢?这点还有待进一步的思考研究。
3、部分学生对于买东西的题型缺乏生活经验,甚至有的小朋友对于“营业员应找回多少元?”、“购物者应该付多少元”、“至少需要带几张十元的钱”等等理解困难,所以课后我还设计一个“红领巾小卖部”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如何正确有效的使用人民币,同时掌握人民币的兑换的方法。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2《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引导小学生们能正确、熟练地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教学时我首先通过设置情境(观察主题图:买东西、买车票、存钱)导入“认识人民币”课题,接着让学生动手先自己认一认人民币,再通过当小老师、我会拿等活动进行集体反馈。同时介绍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人民币的一种分类方法:纸币和硬币。
三次课下来,在这一环节,我都低估了学生的认识,花费了太多的时间。接着,多媒体出示一堆刚刚认过的杂乱无章的人民币,让学生思考,同桌讨论,并动手分类。由于学具的限制,在我下去巡视时,发现不少学生分类错误,导致我直接把分对的学生作品拿上台,打击了不少学生的积极性,下次一定注意了。
通过分类,再次让学生强化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接下来则是本节课的重点:知道1元=10角及人民币的换算。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难理解的,所以我创设了小男孩买一元钱的练习本却不知道怎样付钱,请小朋友帮忙的情境。让同桌先讨论好一种付钱方法,并摆一摆。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摆出了1张一元,2张5角,5张2角,10个1角……各种各样的付钱方法。但是由于给学生准备的学具包括第四套和第五套人民币,有点多,学生找到需要的钱也花了不少的时间。最后,我只剩下一点点的时间来通过练习巩固加深对1元=10角的认识。
总之,三次课下来,我发现自己最大的毛病是课堂各环节的时间把握不当,导致重点不突出,教学内容不完整。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3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玩具人民币和一些生活实物,联系学生生活,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他们主动活泼的学习。同时,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使用人民币的地方,了解人民币的作用,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课堂中我还渗透:保管好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好品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在模拟购物活动时,利用生活经验的再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性学习过程,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在认识人民币的这个环节中,放手让学生自己认识人民币,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有购物的经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实践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事情,因此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自己观察人民币,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间,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反思《一年级数学人民币的认识教学反思——闫春玲》。通过交流,丰富学生对人民币的了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同时渗透:国徽是国家的标志,教育学生要爱护它。
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学生间的共同努力,生生互动,使学生树立了合作意识,并逐步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既鼓励学生独立尝试,又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互助,给学生提供多向交流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学生在换币的过程中,也是利用实践活动来进行的,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元、角之间的十进关系和角之间的换算关系。逐步建立起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模式,师生是一种友好、平等、朋友式的关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也很多,如在教学设计中,要尽量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比如小组合作认识人民币、给人民币分类等环节都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但是问题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较多地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思路。给人民币分类的活动没有组织好,充足的时间是探究的保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来调整自己的教学。
扬长避短,我会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汲取教训,积累经验,成长自身,服务教育。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4不久前教了“认识人民币”,昨天做了一张练习卷,想想人民币在生活中也是经常要用到的,可学生还是错误百出!让人不禁感叹:“人民币”真的很难“认识”!
“认识人民币”分两课时:第一课时:“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这一课时的内容因为准备了人民币,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人民币的调换,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转换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当时的学习效果还好!
第二课时:“认识1元以上的人民币”,则……
(1)因为面值比较大,不便于为学生准备学具,见不到真人民币,一切都变得抽象了,因而给后面的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转换带来了困难。
(2)部分学生对于买东西的题型缺乏生活经验,甚至有的小朋友对于“营业员应找回多少元?”、“购物者应该付多少元”等等理解困难。
(3)下面一道题目,更是让学生难以理解:一个闹钟32元,下明付的钱正好买一个闹钟,那么,小明最多付了()张10元的。而小军付的钱全是10元 ……此处隐藏7750个字……中找钱、亲自动手分一分,最后还设计了一个模拟购物活动,使学生在做中加深了对人民币的整体系统认识,在不停的活动中、游戏中将已有的经验数学化、系统化,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性,掌握了数学学习的方式,从而使学生达到“我会学”的境界。
4、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个人生活、个人成长的联系,巩固自主探究学习的成果——“学有用”
在有趣的买卖过程中,学生不仅经历了付钱、找钱及加减计算等活动,还能及时处理购物时发生的简单情况,这样做,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融入社会实践,服务于生话,真正体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长盛不衰,学习的动力源源不绝,从而形成学习数学的良性循环,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用,这种有用不仅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更是指在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的路上有用。
从上述案例中我体会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14《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内容为认识人民币,重点为认识人民币和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换算应用是本课的难点。本着目标,我针对重难点进行了以下设计:首先,教学认识人民币时:
1.由于一年级的孩子对人民币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于是我设计提问“你们认识人民币吗”,学生都很自豪地表现自己,回答“认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不过,并不是每个孩子每张人民币都认识,所以在开展“认一认”活动时,我提出:“对照你面前的人民币,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和同桌说一说你认识哪些?还要说一说你是怎样辨认的?”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觉的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
2.同桌合作交流后反馈,请学生“向大家介绍你认识的人民币”,进而追问:“你们怎么知道每张人民币是多少钱呢?”学生的思维由发散指向集中,指出认识人民币的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3.渗透爱护人民币的思想时,力求自然的,避免僵硬的说教,当学生介绍人民币提到到国徽时,我立刻抓住机会提问:“看到国徽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想到了国家、我们国家的国旗、天安门等等,自然就有孩子想到“要爱护人民币”。
4.针对这一重点,设计练习:想想做做1“连一连”、想想做做2“填一填”和取币游戏。
其中,“填一填”后引申问题:
“它们是这两张卡片的价钱,老师用1元钱能买到卡片吗?”渗透7角、1元、1元3角的比较,是一个小延伸,也为以后的学习作铺垫。另外,不少的人民币教学中,都有认识人民币后,教师报面值学生拿人民币的强化训练,而我将其设计为小猴摘桃游戏,要求学生“先说出是几元、几角或几分,再找到人民币举起来”,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口、手、脑并用,达到了较好的强化效果。第二,教学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时:1.我创设情境,提出:“买钢笔1元钱,小明可以付钱?”当有学生指出1元就等于10角时立刻予以肯定,然后带着全班同学一起数一数,明确1元=10角。角和分的进率采用让学生猜的形式,学生受到元与角的启发,不难猜出1角=10分。2.虽然使学生知道1元=10角、1角=10分并不难,但对其的应用是本课的难点,所以,对元、角、分进率的小结不可忽视。我指出:“也就是说,10个1分就是1角,10个1角就是1元,我们的钱就是这样积少成多的,1分钱也不能浪费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元、角、分进率的理解,还渗透了勤俭节约的思想教育,一举两得。 3.针对这一难点,我将教材中的“试一试”情境化,“小红也想买这本1元的笔记本,可她身上都是5角的,她要付几张5角就是1元?”“小刚身上都是2角的,他要付几张2角才是1元?”学生在解决换钱的问题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元、角、分进率的理解与掌握,也有了一定的成就感。第三,综合练习力求扎实而不乏拓展,有层次而不乏应用性。1.想想做做3“怎样拿出5角钱”,我增加了一个1元硬币,学生想出第五种拿法:付1元钱,找回5角。既是针对前面难点的应用——“扎实”,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拓展”。2.想想做做4,我引用游戏中的小猴:“小猴亮亮开了一家文具店”让学生同桌轮流当营业员,用1元整钱买卖。很多人民币的教学中,常常直接以大组或全班为单位进行买卖,为了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我改为以同桌为单位,力求练得扎实。同时还要不乏拓展,于是,我将这一题的物品进行变更,为“橡皮2角、铅笔5角、小刀9角、自动铅笔7角、直尺3角”,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性问题:a、他们都用1元钱买了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谁能用1元钱买2件物品?b、谁能用1元买到这里最多的物品?c、“给你1元”“找你1角”,“你猜我买了什么?”这节课的不足点就是学具准备不够精当,认识人民币时课堂比较混乱,学生认不完不甘心,耽误时间。 查看更多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15近几日看到新闻,11月份要发行新版人民币,这让我想起了上学期给孩子们上的人民币一课。《人民币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第五单元的知识,这一单元教学的重点是认识人民币,难点是人民币元、角单位之间的换算。孩子们对人民币并不陌生,上课也十分的积极,于是我便抓住这一特点做了以下活动:
(1)给人民币分类,不同的付款方式等,让学生通过找、认、摸、比、摆、画(部分孩子的样张不齐全,就画一张),从感性到理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数学”,及时交流,让操作与思维相结合,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2)购物付款。创设一个购物付款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的学习用品办一个文具商店,每个小组招聘一名售货员,其他组员充当顾客,开展购物→付款→找钱活动。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断创设新情境,增加小面额购物,加深学生对小面额人民币的认识,让学生掌握元、角之间的关系,并且真正体会1元钱的币值,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一环节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学会简单计算和如何付钱的方法,并体会到付钱的方法有多种形式。同时,培养学生合理使用人民币、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将数学课与生活融合在一起,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学生学得自主、投入,效果自然不错。
(3)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本节课我实现了预定的情感目标:在认识人民币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爱护人民币的教育,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用过人民币后要洗手的好习惯,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当然我也有一定的困惑:
分币的教学如何达到理想化,其意义何在?学生对分币非常陌生,因为“分”在实际生活中基本不用,只是在各种数据单上有所显示,学生常见的仅限于超市的购物小票,对于分币,也基本上是忽略不计的。我将带来的分币给他们看,大多数孩子一脸茫然,摇头说“从来没见过”,只有个别个孩子在妈妈的储蓄罐里看见过,或者听大人说过。那么,在孩子们这种认知条件下,认识人民币起始课中的“分币”的认识,如何人孩子们掌握?分币已经停止使用,教材还是让学生建立元、角、分的观念,理解元、角、分的关系,其意义何在?无奈,只能将人民币中关于“分”的知识硬灌输给学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