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
歌曲《鸿雁》
教材分析:
本课是xxxx花城版新教材第八课《多彩的乡音》中的第二首学唱歌曲,通过学习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让学生初步理解蒙古族音乐的特点,感受蒙古族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神内涵,使学生更加热爱我国深厚的传统音乐文化,以增强民族的自强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使他们成为保护和发展民族音乐的中坚力量。
教学目标:
1、了解蒙古族音乐舞蹈特点,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产生兴趣,并有主动探索的欲望。
2、欣赏内蒙古民歌《鸿雁》,能跟着音乐演唱歌曲,并通过多种活动体会歌曲的意境,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体验蒙古族音乐文化之美,能跟旋律歌唱。
教学难点:
理解歌曲并有感情的演唱。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师:前几节课当中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民族的歌曲?(复习回忆)
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另一个民族的音乐,首先让我们来看一段我特意邀请我们的舞蹈老师赖老师为我们准备的一小段舞蹈(掌声欢迎)
师:仔细看好了哦,边看边想,你觉得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放音乐赖老师展示舞蹈)
师:赖老师的表演美不美?猜猜看刚才赖老师为我们表演的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舞蹈?
生:
师:我来告诉你们,这是我们国家蒙古族的舞蹈。
师:你观察到赖老师的舞蹈有什么特点了吗?
生:有这样的动作(学生模仿)
生:
师:请一个同学上来示范一下。让我们跟她一起来学学蒙古舞的动作吧!
(先教分解动作,再合音乐起舞)
师:同学们跳得有模有样的,那老师想问问你,你去过美丽的蒙古大草原吗?(请去过的同学,说说印象中的蒙古)
今天,就让我们从一首歌开始了解蒙古,感受蒙古大草原的辽阔、天空的高远和蒙古人的豪迈。(播放视频,蒙古自然风光,背景音乐使用歌曲《鸿雁》)
设计意图:舞蹈老师的优美舞姿带领孩子们进入欣赏状态,模仿动作也是为提高孩子们对蒙古舞蹈及音乐的了解,背景音乐是即将学习的歌曲,为歌曲的学唱做好预先准备.
二、合作学习
1、欣赏《鸿雁》演唱视频。
师:首先我们来说说刚才听的这首歌曲有哪些音乐要素?(同时幻灯片出示问题。)
①说说歌曲包含的音乐要素。
②你认为歌曲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生:
2、二次聆听欣赏
师:让我们再来聆听一遍这首《鸿雁》(师范唱),仔细感受歌词,老师给你三个关键词〔出示草原的景(美)、草原的情(忧伤)、草原的美(豪迈)关键词卡片〕,看看你能不能发现哪些歌词跟这三个关键词相关。
生:
3、再次感受歌曲的景、情、美
师:带着刚才我们一起分析的歌曲的情感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歌声里面体验一下吧!你可以小声跟着唱哦。
4、通过演唱、发现难点
师:刚才听同学们小声的哼唱,觉得还不错,但是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没有同学可以举手告诉我,你觉得哪里有问题呢?(分小组商量)
5、跟琴试唱,重点解决装饰音部分歌唱。(这一环节有可能根据学生的提前发现难点而提前解决)注意歌曲中音程跳跃的准确性
6、合作演唱,注重情绪(师指挥,注意对学生进行指导)
全体唱--对中间不准确的地方加以强调
设计意图:歌曲中重点装饰音的演唱稍有难度,根据学生发现的点,恰当时机只要单独拿出来练习几遍问题不大。对歌曲的情感处理是学唱这首歌曲的难点,通过三个关键词可以很好的帮助孩子们理解歌曲的情感,从而在演唱中注重情感的诠释。
三、拓展、欣赏
师:刚才我们的演唱还真有那么点意思了,不过这首歌曲被很多艺人演绎过,《我是歌手》这个节目你们看过吗?在那个节目里面我知道的至少有两位歌手翻唱过这首歌曲,现在老师想让你欣赏其中一位流行唱法的歌手为我们重新演绎的这首的歌曲,他唱的跟我们唱的还真有点不一样呢,大家想听吗?(播放沙宝亮在我是歌手当中演唱的《鸿雁》)
师:说说他的演唱最感动你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许多优秀的民族歌曲都被重新演绎,具有流行音乐的因素且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培养学生从多方面来接触民族音乐,使之从内心深处对民族传统音乐产生兴趣。
四、小结
蒙古草原辽阔美丽,蒙古人民畅快豪爽,蒙古歌声悠扬、婉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首优美的蒙古族歌曲,希望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当中我们能更多的了解优秀的少数民族音乐。最后让我们一起在这首蒙古族歌曲《鸿雁》的歌声中愉快的结束这节课吧!
课后反思:
之所以选择这首歌曲,除了自己非常喜欢这首歌的曲风之外更多的是想挑战一下自己的课堂,通常公开课习惯选择活泼能使课堂充满欢乐气氛的歌曲,这次特意选了一首优美地、充满意境的抒情歌曲。
回顾本节课的得失,心中始终抱有遗憾,或许这就是我们作为教师在成长路上的必经之路吧。这首歌曲优美、抒情同时演唱时又觉豪迈、奔放,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讲要唱好这首歌曲并不容易,首先就是要体会歌曲的内涵,三个关键词的作用很大,能较快的引导学生把握歌曲的情绪,学生在跟琴演唱时也尽力在做,可是始终觉得不是很令人满意,可能跟自己对学生演唱时的状态没有太过关注有关,这是让自己感觉遗憾的一点。一首歌要唱到极致必然要经过唱熟、唱准、唱美、唱情、唱境几个阶段,当然这需要时间,因为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我要完成这首歌曲,所以我更多定位在唱熟、唱准的阶段,虽然歌曲的情感表达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但是重点难点问题也算基本解决。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在范唱时选择的是用钢琴自弹自唱,在后期的评课中老师们给出建议,尽量做到最好的范唱就是用音频伴奏,专注于演唱,不要自弹自唱,这会分散教师的精力,我们要让自己的范唱达到最好的标准从而给学生最深刻的印象。
无论怎么说,我们教师也要以身作则,和学生一样需要不断的进步和提高,公开课就是对我们最好的考验,永远走在路上,伴着煎熬、伴着磨练,但同时也伴着歌声、伴着音乐、伴着欢乐·其实这一切都很美好!
五年级教学设计2教学分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一个教学内容,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 ……此处隐藏19333个字……(一)、复习
1、出示课件:生字词
生齐读
2、昨天有孩子对这些词提出了疑问,有回家留心解决了问题的?
生交流(提示学生在有疑问的词语旁边做好批注)
3、四人小组交流:提出问题组内解决,做好批注,并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交流。
(二)、读课文,划分段落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些事?
生交流
(介绍学校和田老师、田老师授课以及对我的影响、回乡遇见田老师表达感恩之情)
2、根据这几件事,怎样划分段落?
质疑:9自然段的划分
3、生交流,划分段落,在书上做批注。
(三)、阅读、理解
1、默读1—3段
生交流
(条件有限;老师有责任心——课程安排得井井有条;刻苦钻研——只学习了三个月,口才文笔都很好)
2、默读4—9段,田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生交流
3、田老师的爱讲故事深深的吸引了作者,哪些词语最能看出作者的痴迷,用符号标出来。
(入迷身临其境发呆惊醒,随文理解词义)
质疑:什么是戛然而止?为什么老师的声音会突然停下来?体会到了什么?
带着体会读一读。(出示课件)
4、同学们都对田老师的故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用上这些词语,来说说田老师的故事吗?
出示(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
5、你能像田老师一样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吗?
请生范读,其它孩子思考:你在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些什么呢?
生交流
6、引读:田老师的故事生动有趣,让我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快乐,学到了知识,懂得了道理,所以,在我的心中,田老师的故事好像是什么?
田老师讲了上千个故事,如果说一个故事让我获得了一份知识,那么上千个故事我就获得了——像这样再说一说“如果……那么……”
这是多么大的收获啊,带着你的体会,再读第8自然段。
7、出示课件:刘绍棠简介。
生默读。
你还想说什么吗?
8、当作者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时,他没有忘记是老师启发了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老师让他开了窍,领他走入了文学的殿堂,因此他最想对自己的启蒙老师说的就是——师恩难忘。(齐读课题)
课后小结:
课堂的容量很大,抓住主线顺势而导,没有细细的去讲究字、句的含义,并没有被细枝末节所牵绊,思路、环节都比较清晰。但有些该深进去的东西被一带而过了,学生并有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比如9自然段该归为上一部分还是下一部分,学生中有争议,不应简单帮学生归纳,应引导他们讨论,然后真正体会分段的方法。而批注笔记学生刚接触,指导花的时间比较多,但是如何检查还是比较困难的事,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让学生学会互评,训练学生听、记的能力。
五年级教学设计15设计思路: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的基础上设计的,旨在将学生的解题思路与方法繁华、条理化。掌握等量关系,形成思维模式和优化和解题模式。
在本册四单元中,根据数量关系而得到的两积之和(其中一个因数相同),从而引出ab+ac=(a+b)c的形式,这一类习题均与学生熟知的相遇问题有联系。正基于此,期望通过熟练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利用迁移规律,力求能运用这一思路解决与之特征相似的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他们更喜欢“动态”的课程,他们更易于接受与生活紧密联系、触手可及的问题,同时,一旦知识深深烙入他们的脑海,只要适时点拨与梳理,更易于掌握与之相近、相临的问题。因此,本课设计,通过学生爱动、爱玩、爱表现的特点,通过一系列走、演、操作与交流等到形式,力求“走近”、“走进”生活,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数学,积极主动吸收知识,实现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升华。达成轻松学习、快乐学习、灵活高效的目的。
教学内容:
相遇问题及运用相遇问题解题思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建立并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并能结合实际问题描述数量关系。
2、运用迁移规律,将相遇问题解题思路运用于与之相似的问题之中,能将具有相遇问题特征的一系列问题转化成相遇问题去分析、去思考、去高效解决。
3、随着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使他们热爱数学,享受问题解决时的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
运用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解决具有其特征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相遇问题演示器、玩具车、实物卡片
学生准备:玩具车、实物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提问:乘法分配律用字母应该臬表示,你能用语言描述吗?(为相遇问题的两种基本选题关系的概括奠定基础)
2、请最后一排的一名同学走向讲台,同时老师沿直线迎上去,当与该生相遇时提问:
我俩现在已经怎样——(相遇)(用生活中的场景理解、感知什么是相遇)
请思考后回答:我俩在刚才这一过程中,什么相同,什么不同,能建立一个怎样的等量关系。(建立“甲行路程+乙行路程=两人行的总路程”)
二、建立模型:
1、建立相遇问题等量关系
(1)如果刚才我走了5秒,每秒行米,后排的同学每秒行米,出发时我们相距多少米?(感兴趣的问题更利于学生思考,他们会积极主动去解决问题
根扰刚才建立的等量关系,结合这里的条件,你能把它变得具体一点?
(2)通过引导得出:
老师速度明间+学生速度=距离
(老师速度+学生速度)时间=距离
速度和时间=距离
(3)同桌交流:这样列的依据是什么,怎样描述这些等量关系。(将生活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
(4)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2、类题强化
请两名学生表演(其他学生用玩具车演示)
小明和小东从相距560米的两地出发,相对而行,经过6分钟相遇,如果小明每分钟行75米,小东每分钟行多少米?
(1)台上台下学一演示后,请学生建立等量关系并提问:
你能建立几种。建立后引导学生间交流(学生观察表演,自已动手操作,能更深刻掌握知识)
(2)尝试解决问题,老师引导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刚才是路程不知道,现在是速度不知道,怎么办呢?(可以设小东每分钟米)
(3)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3、建立模型
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行走中产生的这一类问题吧。
甲行速度时间+乙行速度时间=距离
(甲行速度+乙行速度)明间=距离
速度和时间=距离
4、描述模型
同桌相互描述理解这几个等量关系。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