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优秀

时间:2024-07-30 16:30:06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模板优秀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模板优秀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历史说课稿模板优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模板优秀1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新的大一统》。这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汉唐盛世》的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4—2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6—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化与政权更替概况,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教材分析】

继秦大一统的局面之后,汉朝又创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局面。特别是在西汉的汉武帝时期,这样一个大一统的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西汉王朝通过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监察制度、推行儒学教育、与匈奴和亲等措施,加强对整个国家的控制。与一统有关的出使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修建道路等活动,不仅加强了西汉王朝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联系,还大大开拓了西汉疆土,出现了当时大一统的局面。

2、能力目标

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内容由于时间跨度大,涉及的史实多,那么我就侧重讲“汉武帝的大一统”。为什么汉武帝在位时能够形成我国第一个鼎盛时代?主要是因为汉初的统治者实施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并且汉武帝运用自身的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的长处与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这一系列的措施所造就的。所以这个内容便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一个观点。

【教学方法分析】

(一)教法策略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且达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创设情景,引导探究,采用谈话法、讲解法、讨论法等力图达到学、思、练的有机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的能力。并在一系列的教法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将本属于学生的课堂交还到他们手中。

(二)学法指导及教学手段

通过情境创设,以剧本研讨会的形式展开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结合史实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及意义。

利用投影仪展示与本课有关图片内容,用直观的画面吸引学生的眼球。

〔说明〕这样的教学手段可以创设一个趣味性、自主性的课堂学习环境。学生和老师充分互动并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思考。培养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个性化发展。

【教学过程】

(一)这节课设计的理论依据:

1、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关注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建课堂生态平衡,优化课堂和谐、共存与发展的状态,促使课堂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有效发挥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活力。

3、将“教教材”的观念转化为“用教材教”。将教材作为一个学生学习的辅助性工具去对待,打破将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原始理念,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结合生活对教材进行联想和补充,拓宽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二)教学实施过程

1、导入(2分钟)

情景创设: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大家都很喜欢吧,今天这节课他要来跟同学们开个电影研讨会。(展示张艺谋导演图片并配文:听说我们同学对西汉的历史非常熟悉,所以特邀我们同学参加《击胡》剧组担任历史顾问,希望能为我们剧本创作提供宝贵建议。今天这个研讨会的重要议程就是研究汉朝是怎样击败强大的匈奴并成为大一统的大帝国。)请同学们2分钟快速浏览历史材料(课本P83—87;图册P29)。过后,我们将对剧本进行研讨。

〔说明〕本课的导入使用的是情境导入法。这样导入使学生能很快的进入本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从心理上对本课形成一种期待,从而以饱满的精神进入对本课的学习。

2、新课(35分钟)

剧本研讨开始,《击胡》第一幕:初战匈奴,请同学们谈一谈:

汉朝初战匈奴的结果怎么样?(生答:失利了。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大军围困,七天七夜才得以解围。)

初战失利的原因探究?(生答: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是一片荒凉景象。)

为什么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呢?(生答:刚刚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长期的战争使农业荒废经济衰退。)

战事失利后对匈奴的政策?效果如何?(生答:和亲政策,北部边疆暂时安宁。)

《击胡》第二幕:励精图治,假如你是汉初的大臣,会向汉帝推荐哪些治国之良策?(课文中,或你认为可行的方法)

(学生根据教师投影图片和教材文字介绍,指出汉初的休养生息制度及文帝景帝的措施)

文帝、景帝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著的发展,出现了太平盛世的景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带来的经济繁荣,为汉武帝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

出示剧情:公元前140年,16岁的汉武帝刘彻登基大汉帝国宝座,雄心勃勃,准备一展雄才大略。一天,汉武帝从河间王刘德处返回,他的心情如何?会担心什么问题会威胁到他的统治?(生答:心情不好,担心诸侯王的势力会威胁到他的统治。)

大臣主父偃会如何向汉武帝出谋划策?(生答:颁布“推恩令”)

图示王国问题由来及推恩令示意。

〔说明〕学生直接从教材字面中理解“推恩令”比较抽象,不易懂,教师用图示法适当解释,让学生更加清楚明了。

除推恩令削分封外,政治上还有什么措施来加强皇帝的权威?(生答:加强监察制度,对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员进行监督。)

出示剧情:

汉武帝:最近比较烦,学派太多,思想太杂乱,唧唧歪歪的,吵得我心神不宁啊!

董仲舒:把那些家伙都赶走就清净了。

诸子百家思想参考:民为贵君为轻、孝敬父母、忠君爱国、君权神授、淡薄名利、平等博爱、反对战争。

董仲舒会向武 ……此处隐藏981个字……发展情况,由此得出,美国已经成为世界霸主,而苏联成为其称霸的主要障碍,双方的矛盾日益激化,主要凸显双方在意识形态的分歧。

针对矛盾,美国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对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即冷战。

引导学生分析“冷战”的含义与实质。并让学生探究冷战的原因。

步骤二:“冷战”的形成过程。

在讲这一目时,我用谈话法和阅读指导法的方式让学生阅读相关课文,让学生了解美苏对抗的相关史实。学生自己总结出两大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峙的表现,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这一过程的了解。

“冷战”的形成过程阅读性较强,知识点比较明确,而且美苏两大阵营之间遏制与反遏制、对抗与反对抗的线索也比较清晰,属于学生了解识记的层次。所以把“冷战”的形成过程通过幻灯片的形式播放出来,让学生一边观看图片,一边展开自主学习,从而理清“冷战”形成的基本步骤。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步骤三:拓展升华,设疑培优

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有何影响,这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把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结合前面的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来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两极对峙格局的影响,锻炼了学生的阅读、分析、概括、归纳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专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模板优秀3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的时期,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讲述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主要是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同时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学好这一课对于培养学生在民族的问题上的正确观念,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 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名词概念模糊不清。由于这些特点,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作如下设 定: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的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的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三)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孝文帝改革。由于孝文帝的改革从社会生活、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理所应当成为本课的核心。

(四)难点:

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通常我们容易把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简单的等同起来,这是 不正确的。但是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的含义及其区别,限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积累,我们又不能做出解释。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用“历史观点来统率史实”,在突破重点的基础上,通 过民族融合的一系列历史事实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要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探索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主要综合利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 、讲授法、 合作探究

(二)学法

在学法方面,要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归纳提炼并列举出本课所涉及的基本知识要点。多启发设问,推动学生积极思维、努力合作探究,创设情境并让学生通过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层原因来揭示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架构。

教学生用分析的.方法,如比较、联系等来分析重大历史事件,注意深远意义和现实意义,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歌曲《爱我中华》导入,学生听音乐后,教师设问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现在哪里去了?(设置问题,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进入新课

北方统一和民族融合

由学生阅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他们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3、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4、东汉以来,曾统一过黄河流域(北方)的政权有哪些?

5、你怎样理解民族融合?

(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归纳和筛选相关的能力。让学生清楚了解北魏统一北方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归纳掌握主要史实。培养其独立思考意识,加深对民族融合趋势的理解。)

迁都洛阳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发生,让学生受到这样的思想教育,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忍受挫折的能力,锐意进取的精神,从而实现情感与价值观当中提出的塑造青少年坚强意志这个要求。

孝文帝改革

提出问题:

1、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

2、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用有两个特殊的字眼。你们发现了吗?从“必须”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3、(课本116页“动脑筋”)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4、如何评价魏孝文帝改革?

抛出问题,通过学生身临其境,让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够从不同视角对孝文帝改革的深入理解,启发思维,培养学生思辨意识和创新精神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细致了解民族融合的基本情况。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复习,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模板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