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时间:2025-02-18 04:54:36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

《典籍里的中国》———听着名字,感觉是那么的沉重,古老,甚至是布满灰尘,艰涩难以看懂的。今日闲来无事,看了第一期,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话剧+主持+对话+表演+朗诵,沉浸式的表演讲述,让我大为震撼!看这个节目,既增长知识,又有趣,利于吸收。令我难忘的有以下几点:

看这个节目,我知道了一个人物———伏生,并对他有了深入的了解,他博学爱书,历经秦汉两个朝代,做过秦博士,历经艰难藏《书》,为此妻儿都丢了性命,也只为保住《书》,然而,在墙中的典籍禁不住岁月的沧桑和书虫的腐蚀,只剩下29篇,更为难得是九十多岁时有了机会把经传给汉朝官员,从而使后人把《书》传了下去,后人评价:若无伏生,则无尚书,若无伏生传经,后人难懂尚书。可见,老先生多么的难得!

《书》 开篇恢宏大气,尤其重点读了《禹贡》篇,“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禹的功劳,不仅仅是用了13年治水成功,疏通了黄河,还定了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洲、雍州。

汉官晁错奉皇帝之命向伏生学经,才使《书》得以流传。

才有了现代人能够学习中国典籍,中国文化得以传承。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2

前段时间央视大型文化纪录片《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开播,在网上再次掀起一阵读典籍的热潮。《典籍里的中国》通过把典籍搬上荧幕,采用古人与今人相遇的方式,跨越时空界限,实现与先贤对话,让传统典籍变得可亲可感。

《尚书》让我们知道了“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知道了几千年前是伏生舍命护它才能将它流传于世;《论语》让我们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让我们为孔子与弟子们深厚的师生情而感动;《孙子兵法》告诉我们“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也为我们讲述了孙武和伍子胥英雄惜英雄的友情。

《楚辞》里有屈原的浪漫主义,有他对美政的追求,也有他伟大的家国情怀。向天问170多个问题,向先贤学习治理天下大道……屈原的求索精神也成为中华儿女的求索之路上的典范。如今,天问、神舟、天宫、祝融号在星际遨游,中国航天揽星探月,中国逐步实现科技强国梦。我想这就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吧。

“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这句话是徐霞客的墓志铭。用现在的话来讲,徐霞客在三百年前就是一名“旅游博主”。三十年不间断旅游踏破祖国山河,即使双脚无法行走,仍坚持游历,西南万里遐征,探索三江源头,最终写下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徐霞客这种热爱自然,追求真理的'精神永远不可磨灭,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感谢司马迁给我们留了一部《史记》,让我们在禹和舜的身上看到美德,在越王勾践身上学会隐忍,在孔子故里追慕先贤。最令人动容的是,因为“李陵之祸”而遭受腐刑的司马迁,死过一次,也重生一世。即使遭遇如此大的磨难,他也始终牢记父亲死之前对他说的那句“史官要敬畏自己写下的每一个字”。正是这种刻在司马迁骨子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写出了这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不朽之作。

最让我感动的是《天工开物》这一集。读书时就知道这本书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是中国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这集的演绎让我了解到历史课本上出现的宋应星,在科举制度体系化的宋朝,他决定写一本“与功名利禄毫不相干”的书,只为造福百姓,其情怀让我为之感慨。在节目的最后宋应星和袁隆平两位科学家跨越时空对话,令我动容。禾下乘凉,天下富足是他们心中共同的梦,也是中国人长期以来追求仓廪实的渴望。我想,正是因为千百年来历代人们对科学技术的传承,对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追求,人类文明才能进步发展。

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历史,来源于先贤们惊人的智慧。典籍的光明映射出我们来时的路,也照耀着无限可期的未来之路。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文化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让我们一起品读典籍吧!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3

该节目创新性地将电视拍摄、戏剧拍摄以及电影拍摄几种拍摄手法融为一体,拍摄过程运用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等现代影视技术手段,将戏剧表演在电视节目中呈现出电影般的效果。

运用古代和现代交融的方式,让故事的场景自由切换,缔造一个时空穿越,古今对话的`全景式独特舞台。

绝粮七日,追寻大道

由于陈国内忧外患,地小兵微,孔夫子的“仁政”在此地很难被实施,于是他们一行人决定离开陈国前往楚国,途经蔡国的时候,被围困导致断粮。

离开陈国,其国亲吴派害怕有了孔夫子的辅佐楚国会变得更加强大。于是他们便派兵围攻孔子一行人,逼迫其改道,不让他们去陈国。孔子及其弟子在蔡国幽谷这里被困整整七日,粮草断绝,几乎饿死。

七天滴米未进,一行人大多饿病了,很多人都直不起身子。弟子仲由心中十分不解,愤愤不平地质问孔子所追求的天下大义是不是真的存在。

孔子则感叹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从而化解了仲由的疑惑。虽然追寻大义的道路十分坎坷,但孔子的弟子们毫不动摇地追随他,一路对孔子保护有加。

而孔子也身体力行地诠释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美德。被困幽谷时,一碗清粥,众人共食。

君子在志向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也要安贫乐道,小人才会在不得志的时候想入非非,从而胡作非为。

这是孔子在遇困幽谷的时候教给其弟子仲由的道理。

孔子的这些言行展示了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对后世影响深远。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4

青石刻经,青史永存。就像“正书之祖,史书之源”的《尚书》一样,中华五千年文明不绝如缕,薪火咏相传。

《典籍里的中国》用全新的方式为我们解读尚书之妙,牧野宣誓,大禹定九州,伏生授经,中华民族蕴藏的深厚文化底蕴,伟大民族精神慢慢地渗透了我们的心。

“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从小耳熟能详的大禹治水故事被重新演绎,刚毅坚卓的精神震撼人心。常说华夏九州,却不知大禹的足迹遍布九州,禹迹又量九州,十三年的艰辛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都是他背后是敬仰的底气。为国为民,大禹放弃了许多但换来了洪水消退、民生安定的回报,换来了华夏九州大地的版图,其定九州之精神不绝如缕,薪火相传。可曾记得那个伟人,为研究核武器他三十年未曾归家,舍弃小家只为护国家远航,功成之时便是他名留青史之日。他是黄旭华,中国核武器之父,三十年隐姓埋名从一无所有到全盘胜利,这其中的苦与难不亲身经历怎能感同身受?刚毅坚卓是他的侧写,如同大禹定九州,没有办法那便踏遍华夏研究每处险情,没有研究条件那便创造条件,没有援助那便自己拼出一条血路!泱泱大国,先人之贤不绝如缕,华夏文明薪 ……此处隐藏11423个字……

徐霞客的三十年何其艰辛!如今,高铁代替了双足,各种精密的仪器代替了纸笔,人们能够真正做到“朝碧海而暮苍梧”。徐霞客以足为誓,丈量名山大川,以笔代心,记录下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一生很长,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3

大医精诚,所谓何?

打开典籍,品读中国,我被那场跨越四百多年的时空对话直击心灵,当王劲松老师饰演的李时珍先生出现在我的面前,我肃然起敬。

世人皆知李时珍著作《本草纲目》,却无人知他重著本草30年是怎样的决心和毅力。李时珍父亲李言闻是当时名医,可是那时的民间医生地位低下,生活艰苦,李言闻不愿李时珍再走上医药之路。然而李时珍热爱医学,并不热衷于科举,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还记得视频中李时珍为学医三求父亲:“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随后李时珍二十三岁便随其父行医。后来在面对百姓因以往古代药物书籍的错误而苦恼,李时珍毅然决然选择重修本草。

然而,学医难,行医难,修本草书更难。当父亲病重离去,已近中年的李时珍跪问父亲:“没有你,我还能写成《本草纲目》吗?”父亲坚定的说“能!”李时珍花费自己毕生精力,经历27年的春夏秋冬,才构成了《本草纲目》。这部旷世著作完成后,李时珍喜极而泣,却又面临一个更大的难题。190万字,将是多么大的出版工程!《本草纲目》无法刊印。一瞬间,我看到李时珍先生眼里的光暗淡了。

于是一生不愿求人的李时珍为了天下百姓,不远千里,请求王世贞先生为《本草纲目》作序,为使《本草纲目》更加严谨完整,他又修书十年。这部耗尽他毕生心血的书籍终于即将出版,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本草纲目》刚刚刻成,李时珍仙逝。他终是没能看到自己毕生耗费心血的`书最后放在他的眼前。

有那么一刻,我希望《典籍里的中国》中的时空穿越是真的,李时珍捧着《本草纲目》,弥补了未曾亲眼见证其刊刻出版的遗憾,他的心血没有白费,毕生所愿达成的那一刻,他等了一辈子。

什么是医者?“凡为医者,遇有请召,不择高下远近必赴。”在看到李言闻先生生病,父老乡亲那一声:“老李先生,您保重身体啊!”在看到李时珍先生在面对身中铅毒的患者而无法挽救时眼神中的无奈,在看到为了天下百姓一身傲骨的李时珍千里求序时坚定的眼神,我好像明白了何为医者。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身为一个医者,有太多太多的艰辛。他们的身上肩负着沉重的责任,他们时刻记着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是他们让生命多了一份期待与希望。

“为利益百姓,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大悲恻隐之心,誓愿普救生灵之苦。”如此为大医也!——尾记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4

《典辖里的中国·尚书》在牛年大年初一的晚上八点在中央电视台一台出,这一弘扬中华文化的重磅节目,可以说是近年来少见的好节目,一开始就被节目新顺的形式,丰富的内涵深深的吸引住了!节冒采用戏剧、影视、访谈相洁合的方式,既有演员生动形象的表演,又有专家严谨专业、深入浅出的解读,真正做到了“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使得深庭难懂的中国第一部更书《尚书》的中华文化的精随得以精准地阐释,使观众受到深深地感染,心潮澎湃,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尚书》是我国的第一部综合性史书,古称《书》,也是儒家经典的五经之一。历来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也可以说是有文字记靓以来的中华文化体系的源头。它分为《滨书》、《夏书》、《商书》、《周书》,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西晋永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敢失了,东置初,豫童内史梅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伪《古文尚书》25筒,该以伏生向晁措传接《尚书》的历史故事为主线,现代读书人撒贝宁穿越两干多年,与西汉的伏生交谈,形象传神地阐释了《尚书》的文化内酒。

例如,《禹贡》筒记载了大要治水,吸取父亲堵塞治水失败的救训,采用疏导治水的方法欺得成功的故事,“属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贾。夏敷土,超山刊木,美高山大川”,面面演绎惟妙惟肖,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大属治水的场景,解释了华夏九州从何而来,反映出了中华民族无所畏惧,坚强不屈,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华夏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经六千年而不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而这种精神却是只有不到三百年的“美丽贱”“日已潜”帝国所不能理解的,在当今强大的.中国面前,仍然用燃舰来中国家门口炫耀,企图来展憬吓唬中国人民,岜不让人笑掉大牙吗?

“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子其誓。”,周武王收野誓师,以五万精兵一条心面对般时王七十万七十万条心的流散大军,一举胜之,深刻地证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赛助”的真理,今日中国能够经过改革开放繁荣量盛,人民生活日益美好,国力强盛,让那些西方列强忌惮,让“美丽贱”帝国极力退制,不就是“得民心”,“得到多助”的结果吗?所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顿扑不破的真理。

电视画面以伏生自述的方式,叙说了徐生一家为保护《尚书》舍生忘死,失去亲人的艰难经历,他这种高尚的品格令人震撼重泪,肃然起敬,后人管这样评价他的功绩:“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有《尚书》而无伏生,人亦不能晓具意,“历代学者称具为“尚书再造”。

一部好的电视片,就应当有这种正能量,让中华文化的精随植入现代年轻人的心灵,这才是现代传爆的应有之意,在这一点上,中央电视台的这部电视巨作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试和示范,希量后面的内容越来越精彩。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5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这是《天工开物》第一卷:乃粒的内容,作者宋应星。

第一次了解这部著作是历史课本里,概念很模糊,直到今天,《典籍里的中国》播出,我才重新认识了这部书和他的作者。

宋应星,年少时天资聪颖,过目不忘,第一次会试就中举第三名,而后近二十年茫茫科考路,六次不第,科考路走了六年,累积了不少关于农业手工业的'知识,一直想要天下人民生活富足的他就将这些知识汇总起来,在好友涂绍煃的资助下刊印成册,才有了这部巨作——《天工开物》的问世。

“天工,人其代之”,“天工”二字取于《尚书》;“开物成务”,“开物”二字取于《易经》。意在用大自然的力量开创万事万物。全书共三卷十八篇,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全书理念为“贵五谷而贱金玉”,故将《乃粒》放在首篇。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这与袁隆平院士研究亩产千斤的超级杂交水稻,与国家坚守耕地红线不谋而合,跨越三百多年的“稻下乘凉梦”一直在延续。

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继往开来,这四个字虽简单却有千钧力量。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力的民族,我们站在前人肩膀上,一定会更有所成。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